
春节人们要娱乐休闲,所以戏园子里唱花旦的多唱一些和小生、小丑合作的玩笑戏,让观众捧腹大笑。如《小过年》、《十八扯》、《小放牛》等。而花旦戏《鸿鸾禧》也是必演的,并易名为《红鸾天禧》,其实这出戏平时演出的名字是《豆汁记》。故事的推进都是由一碗豆汁引起的,演戏时好像每一个观众的眼里都有一个红鸾星。【点击详细】
|

如今的应节戏,虽然不再强调老调,不出现死亡的,但一定是喜剧,让观众发笑,本来嘛,大过节的谁上剧场里落泪去。正是揣度观众这种心理,所以老戏园子过春节,旦角排出的戏码,多跟办喜事有关。像《彩楼配》、《马上缘》、《玉玲珑》等,喜剧气氛浓郁,观众皆大欢喜……其中的萧太后是梅兰芳祖父梅巧玲的拿手杰作。
【点击详细】
|

春节期间大花脸有没有应节的戏呢,有!但净角的应节戏,和生旦等行当比起来相对少一些。如包公戏中铡驸马的《铡美案》,还有那些带铡字头的包公戏,在过去,这些戏大概要暂时休息几天,当然在今天这种不成文的禁忌是被打破了,只要戏好人们就愿意看。可在老年间是不行的,那唱什么?《牧虎关》,花脸戏中不多见的喜剧。
【点击详细】
|

元宵节要张灯结彩,观灯歌舞,官民同乐,所以,应节戏中常常出现和观灯歌舞的情节有关的场面。最早清宫灯节演戏有出应节戏中《福禄寿舞灯》,升平署档案中记载:该剧共用蜡烛648支,显然都是用在灯里边。外面戏馆子唱的是《薛刚闹花灯》等有灯的戏。但真正为元宵节而创作的戏,是1920年齐如山为梅兰芳新编剧目《上元夫人》。【点击详细】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