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
一
集 |
 |
《三字经》这样一本小册子所以能够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,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。钱文忠先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呢?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?而对于今天的人们,《三字经》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?
>>>>点击详细
|
第
二
集 |
 |
在中国的传统当中,老师必须严格教育。教书先生甚至可以责罚不认真读书的皇子。但是同样地,人非圣贤,为人师表者未必都合格,当教师有错误时该如何对待?我们现代人,又该如何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点呢?
>>>>点击详细 |
第
三
集 |
 |
子不学,非所宜。幼不学,老何为。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学,不知义。为人子,方少时。亲师友,习礼仪。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,穿越了历史的沧桑,至今仍然在教育孩子方面起到了警示作用。从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会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在现代中国社会,父母多对孩子宠爱备至,希望后代能够出人头地,但究竟应该怎样做,才对孩子的成长有利?
>>>>点击详细 |
第
四
集 |
 |
香九龄,能温席。孝于亲,所当执。融四岁,能让梨。弟于长,宜先知。首孝弟,次见闻。知某数,识某文。
在这段《三字经》中,讲述了黄香九岁的时候,就知道孝敬父母,这就是黄香温席的故事;孔融四岁的时候,就知道礼让兄长,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。而像这样的故事之所以传诵千百年,也正是因为它所提倡的孝道和悌道。那么为什么在《三字经》这样的启蒙教材中,首先要教给孩子们孝悌?
>>>>点击详细 |
第
五
集 |
 |
《三字经》的以上部分,强调的是在砥砺意志、端正态度之后,才能真正开始学习。《三字经》接下来要教给孩子们哪些具体的知识?传统的中国人最应该掌握的学问是什么?在不分学科和课程的古代,《三字经》是如何把语文、数学、自然、历史这几类知识巧妙结合在一起的?“一而十,十而百、百而千、千而万”,在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,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刻道理?
>>>>点击详细 |
第
六
集 |
 |
《三字经》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以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为基础。春夏秋冬为四时,东西南北为四方。老祖先刚刚开始对自己居住地球的探索,认为地球是方的,而自己就居住在地球中央。中国人讲究顺应天意,往往把对自然界的认知,来对照解释社会所发生的事,比如用五行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发生和发展。
>>>>点击详细 |
第
七
集 |
 |
讲完了对自然界的认知,《三字经》就开始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为人处世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被合称为五常,与自然界的五种元素——五行相对应,五常的说法源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。之所以把这五种道德准则叫做“常”,是因为古人认为它们应该是永恒的,超越一切时空限制的道德规范。
>>>>点击详细 |
第
八
集 |
 |
儒家文化认为,要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,然后再做一个有知识的人,所以《三字经》先把应该怎样为人处世的道理阐述清楚,然后再教孩子们应该怎么读书。孩子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训诂和句读。训诂是指用现代语言解读古文,而句读就是用标点符号断句。明白了训诂和句读的重要性,孩子们开始读书了。古代的学生刚入学的时候,是从规矩开始学起的。不仅是对礼貌的培养,更重要的是对人格的塑造。>>>>点击详细 |
第
九
集 |
 |
“论语者,二十篇。群弟子,记善言。”
谈及《论语》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时,人们总爱提到一句话——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。这句名言随同赵普的故事被转述了千年,更多的人们却不知道,望文生义使大家根本上误解了这话的原意。那么,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真的是赵普说的吗?这句话原本是什么意思呢? >>>>点击详细 |
第 十 二 集
|
 |
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,礼教有利于人格的修养。孔子一生提倡克己复礼,就是希望恢复《周礼》,以建立有秩序的礼仪社会。《周礼》中一句“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”,被人们望文生义,误用了千年。
《周礼》要告诉我们恰恰是,礼法不应该把老百姓排除在外,不应该把老百姓放下不顾,刑法不应该优待或者照顾贵族官员。那么,这么重要的一部著作,为什么没有被列入四书五经之中呢? >>>>点击详细 |
第 十 三 集
|
 |
《礼记》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,很多中国人虽然没有读过这部书,但由于受中华文化的熏陶,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在有意无意地使用着书中的词汇和成语,比如“瑕不掩瑜”、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、“至死不变”等都语出《礼记》。
《礼记》里的观念与思想,深深地刻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待人接物和立身处世。>>>>点击详细 |
第 十 四 集 |
 |
孔子认为《诗经》的精神是非常美好的,所以说:“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无邪。”但是天下大乱后,孔子绝望地看到,《诗经》中美好的精神随着统一大势一起消亡了。孔子作为一介文人,对于分崩离析的社会没有回天之力,唯一的办法就是编订《春秋》。直到今天,我们仍能从《春秋》之中感悟到孔子对那个时代中各种事件的鲜明态度。
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标志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结束呢?>>>>点击详细 |
第 十 五 集 |
 |
《三字经》作为儒家思想的启蒙教材,在将儒家的经典全部讲完以后,开始向我们介绍先秦诸子的思想。先秦诸子,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代表人物,而“百家”是指成名成家之家,并不是指流派。诸子百家各抒己见,言论观点各不相同,尤其是对于一些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,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。《三字经》对经史子集中的“子”有怎样独到的看法呢?>>>>点击详细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