角巴和牧民在一起(资料图片)
1990年9月,年富力强的角巴受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的委派,怀着满腔热血,来到了青海省海拔最高的果洛草原,从事教育工作,一干就是17年。
17年来,一批批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家庭的孩子走进了学校,走出了大山。角巴的事迹也逐渐在辽阔的果洛草原被人们广泛传颂。
“为了建寄宿制学校,他太辛苦了”
2005年,适逢国家实施西部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,果洛州被安排项目覆盖全州6个“两基”攻坚县,计划改扩建49所寄宿制学校。
2006年4月初,寄宿制学校建设如期开工了。可是,冻土层仍达1.5米,甚至到了5月,冻土层还不能完全融化。角巴走进一个又一个施工现场,同工程技术人员、施工单位一起研究对策,想办法。最后,用钢钎一块一块撬开冻土层,早上煨上牛粪火,下午开挖,直至把地基开挖出来。
去年8月,班玛县江日堂寄宿校的教学楼即将竣工,屋顶的红瓦都已经铺好。可细心的角巴发现,6排校舍中有4排使用的角铁屋架规格小,根本不符合设计要求,当即向施工方提出全部更换。工程进度要求紧,运料跟不上,老板软缠硬磨,想蒙混过关。但角巴态度十分坚决。见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,老板只好返工,揭开了屋顶……
2006年10月初,一排排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室、一幢幢用太阳能取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,成为果洛草原一道道亮丽的风景。全州49所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工程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。当年招收新生3440余人,创“十五”计划以来招生最高纪录。同事们说:“果洛州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能够高质量完成,离不开角巴局长,他太辛苦了!”
深入乡镇逐户动员牧民送孩子上学
2002年是果洛州全面打响“两基”攻坚战的头一年。为了掌握真实、详细的第一手资料,角巴在全州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基础教育大调研。有的学校在偏远、不通公路的大山深处,须徒步前往;而有的学校则须翻越险峻的高山,时常遇到大雪封山、道路积雪。就在这样的环境下,角巴和他的同事们先后深入70多所中小学,进行了为期80多天的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。
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,角巴提出了许多有创新意识的思路,如“三率三包”制度,即县乡政府包入学率,乡政府和学校包巩固率,校长和教师包合格率,等等。这些思路和想法都被写进了《果洛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》。
角巴告诉记者,牧区“两基”攻坚中最难的就是招生和控辍。在牧区,七八岁的孩子已可以放牧牛羊了,牧区特有的生产经营方式,使许多牧民认为能放牛放羊就行,所以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不高,即便是送孩子入学也很难坚持下去。
教师出身的角巴深知,上学、求知、接受教育对农牧区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性。每年7月份,他都要抽调教育局干部和县乡干部一起深入乡镇逐户进行开学动员。同时,督促各县政府和学校普遍建立了州内外借读学生档案,严格转学审批和接收学校回执制度,防止了学生在转学、升学和人口迁移过程中的流失。
在他的努力下,果洛州“控辍保学”取得了成效。到2007年年初,果洛州学龄儿童平均入学率达到95.6%,比2002年提高7.6个百分点。
“让孩子都上学是我最大的心愿”
面对成绩,角巴深情地说:“果洛草原是我的第二故乡,让家乡的孩子都上学、上好学是我最大的心愿,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,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
州教育局的同事给他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,从2005年11月到2006年9月近11个月的时间里,角巴深入县乡进行现场规划、督查进度和检查施工质量每月两次,深入项目校的比例达80%。在2006年实施的38个项目学校,他亲自督查的学校就有31所,去过次数最多的学校有8次之多,行程近2万公里。
省厅领导称赞他说,这是一名优秀的民族干部,素质高,领导能力强,工作思路清晰,熟悉基层情况,有一整套管理的办法。
“角巴局长是个教育行家,我们真是从心底里佩服他。”玛多县教育局局长仓宝辰对记者说。就在前两天,角巴带队到玛多县进行“两基”工作检查,白天下基层入学校,晚上集中人员进行检查总结、信息反馈,天天都忙到夜里12点左右。
在采访中,有同事悄悄告诉记者,由于过度疲劳,生活没有规律,角巴患上了严重的胃病,胃部经常感到不适,但他和同事们始终坚持在“两基”攻坚第一线。去年底,角巴局长由于劳累过度,胃病加重,开始便血,可当时正赶上全州开展“两基”调研,为了不影响全局工作,他坚持与同志们一起下乡,跑完了全程。调研一结束他就被送往西宁入院治疗。青海省教育厅果洛州督查组组长韩富龙处长说,去看望他时,发现他面容憔悴,人整整瘦了一圈儿。在医院治疗期间,他仍然每天坚持听取各地寄宿制学校建设情况报告,病情稍有好转,又投入到了“两基”攻坚前沿。(中国教育报)